::: 首頁 > 參觀南院 > 展覽資訊
字級大小 :

特別展覽

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展期:特別展覽 2015/12/28~ 2016/10/11
陳列室: S203 專題展廳
展覽說明

 

展覽說明

 

  • 展覽概述

    特別展覽/專題展廳

    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地區相當廣袤,但因玉料分布及受東亞華夏文化影響之故,只有十四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在中亞、南亞、西亞至東歐等地先後發展出四個強大的帝國或王朝中有著不同程度的玉雕工藝,當代藝術史界常通稱為「伊斯蘭玉器」。這四個政體為:中亞至西亞的帖木兒帝國(1370-1506)、西亞至東歐的鄂圖曼帝國(1299-1922)、西亞的薩非王朝(1501-1736),以及南亞的蒙兀兒帝國(1526-1857)。

    在十五、六世紀時,伊斯蘭玉器數量不多,造形受金屬器、瓷器影響,尚未發展出明確的風貌。十七世紀前半,蒙兀兒帝國君主沙加罕延攬歐洲、波斯的藝匠,融合了歐洲、中國、中亞與印度本土的藝術精華,多以花葉瓜果或馬頭、羊頭為紋飾母題,以冷硬的玉料讚頌自然界蓬勃的生機。此時伊斯蘭玉器才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典型蒙兀兒玉雕影響下,其它印度土邦也發展了融合蒙兀兒與本土風格的玉作。雖未接壤但文化交流頻繁的鄂圖曼帝國,也製作淺浮雕花葉紋的玉器。以上三區的玉器多精雕細鏤,甚或鑲金釘寶。

    十八世紀後半,乾隆皇帝為捍衛西北邊防,以軍功將中亞東端納入版圖,稱之為「新疆」。精美的伊斯蘭玉器經此源源貢入大清帝國的紫禁城內,乾隆皇帝為之驚豔不已,撰文考證它們是「痕都斯坦」地方玉工的作品,誇稱之為「仙工」、「鬼工」。 帝王的激賞,導致維族、漢族玉工爭相仿贗,牟取暴利。密切的交流,更令中國與印度玉工彼此吸收對方精華,創作出新的藝術奇葩。


  • 第一單元 東傳-帝王的開疆功業

    清朝龍興於關外東北,入關前通過征伐與聯姻,統一了漠南蒙古諸部,也與漠北喀爾喀蒙古及漠西厄魯特蒙古建立了友好關係。清朝入關後,漠西厄魯特蒙古之一準噶爾部崛起,首領噶爾丹(1644-1697)佔據天山南北兩路,雄霸稱汗,開始進攻大漠南北,

    清朝為了保家衛土、安定邊防,歷康雍乾三朝與噶爾丹及其後繼者纏鬥,終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準噶爾,兩年後(1759)又降服聚居於天山南麓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大小和卓木兄弟,清廷終於控有了天山南北路,定名「新疆」;大清版圖也向西拓展至中亞核心地帶喀什。

    此後除了較光素的中亞玉器,以及南亞、西亞至東歐浮雕花葉紋的精美玉器,經由商貿東傳新疆,再被維族領袖或大清疆吏呈貢給皇帝。乾隆皇帝撰文考證浮雕花葉紋的玉器來自北印度「痕都斯坦」。「痕都斯坦玉器」遂源源不斷越過崑崙山傳入清宮。


  • 第二單元 驚艷-帝王的激賞

    雖然傳入的伊斯蘭玉器原作地並不單一,但統計加刻了御製詩的實物並分析御製詩的內容可知,最令乾隆皇帝「驚艷」的,主要是典型蒙兀兒帝國最高等級玉器,如:花式碗、雙柄碗、瓜瓣杯等。

    潔淨無瑕、典雅優美,是這類玉器的特點,但乾隆皇帝更欣賞它們色澤、質感,與造形的協調性;所雕花葉紋看起來層層疊疊,摸起來卻很光平;雖然玉料堅韌冰冷,卻表現了自然界的昂然生機。

    他認為薄、透、輕巧,是痕都斯坦玉工的絕技。打從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第一次見到一對雕琢花葉紋玉盤時,可能是葉爾羌的官員提供錯誤的訊息,讓乾隆皇帝一輩子都以為痕都斯坦玉器是用水磨的,驚訝之餘,皇帝讚美這真是「鬼工」、「仙工」。

    本單元將以精彩選件,搭配清高宗御製詩文,一併展出,端看這位日理萬機、開疆拓土、雄才大略的君主,如何傾倒在蒙兀兒帝國沙加罕所引領的藝術風尚下。


  • 第三單元 遠域—風格與特色

    院藏伊斯蘭玉器來自中亞、南亞、西亞,更跨及東歐。

    中亞,西起裏海、東迄新疆。蘊藏豐富玉料的崑崙山橫亙於新疆南部,山之北麓和闐地區是河中籽料的主要採集地,因此也形成悠久的玉雕工藝。

    南亞的蒙兀兒帝國以北印度為核心,盛時疆域擴及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印度德干高原。沙加罕時期,皇室作坊的玉雕工藝達於高峰。也是目前存世量最多,品質最佳的伊斯蘭玉器。 雖然沙加罕的繼承者奧朗則布對藝術缺乏興趣,但帝國之外的某些印度土邦也擁有自己的玉作坊,製作融合蒙兀兒風格及本土印度藝術元素,甚至夾雜土耳其、中國風味的作品。

    跨西亞至東歐的鄂圖曼帝國,王室屬突厥族系,與蒙兀兒帝國關係密切。原本喜愛用深碧綠玉器滿鑲金絲寶石,但或受蒙兀兒玉器影響,十七世紀後也製作浮雕花葉紋的淺色玉器,紋飾略呈剛勁風格,但存世量不豐。

    中亞玉器

    南亞:典型蒙兀兒帝國玉器

    南亞:非典型蒙兀兒風格的印度玉器

    西亞至東歐:鄂圖曼帝國玉器




  • 第四單元 美學—用之賞之

    伊斯蘭玉器多屬生活用品,與中國數千年悠久的玉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首先,在伊斯蘭文化圈,玉器完全沒有溝通神祇祖先的祭祀功能。其次,雖然在伊斯蘭文化裡,美麗的玉器彰顯擁有者在社會中的富貴地位,但並不像在中國古代,特殊造形的玉禮器,如周代玉圭、唐宋與明代的玉帶等,是擁有者在嚴謹政治體系中必要的「禮瑞器」。

    在伊斯蘭文明裡,玉器是生活美學的極致。每件玉器多具實用功能。玉器可用來盛裝食物,也可用來抽水煙、嚼檳榔,梳妝照鏡,揮扇趕蚊蠅。

    伊斯蘭玉器有兩種裝飾風格,其一是淺浮雕多層次花葉紋,作品呈現和諧、柔雅的美感;另一就是鑲金釘寶,營造出極為富貴的華麗風格。值得推敲的是,為什麼藝匠極為用心地雕琢經常被壓著看不到的器底呢?或是群聚飲宴中,主人洋洋得意地將雙柄碗、瓜瓣杯中的美酒佳餚一飲而盡時,美麗的器底正向著坐在對面的眾嘉賓,既可賞心悅目,又可誇示富貴。


    精雅器用

    層花疊葉

    鑲金釘寶

  • 第五單元 影響—文明碰撞的火花

    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疆地區納入清朝版圖後,南疆回部成為印度、土耳其等地玉器東傳,再呈貢給大清皇帝的中轉站。新疆入貢的「回子器」,精美者或加刻御製詩,配製錦盒、木座,擺放於紫禁城內重要宮殿;其它則裝入用回子棉袱製作的「回子布套」,堆放在類似庫房的端凝殿北小屋。

    由於乾隆皇帝對痕都斯坦玉器的熱愛,除了回部維族領袖、派駐新疆邊吏外,連中央官員也積極呈貢「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此一現象自然助長在雕玉業中吹起了「伊斯蘭風」。這就包括刻意造假圖利的贗品,以及融合異域新風格的「文創」作品。

    清宮裡帶有伊斯蘭風味的玉器那麼多,我們如何分辨「贗品」與「文創」呢?如果一件模仿得不高明,「馬腳」多多的所謂「痕都斯坦玉器」,被裝在回子布套堆於北小屋,就證明它是乾隆、嘉慶年間從回部貢入的「贗品」。至於分散在各宮殿,帶著「痕都斯坦」風味的中國式玉器,我們多認為它們或屬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的「文創」吧!


    幾可亂真—仿贗

    擷取精華—新風尚

  • 蒙兀兒帝國 花式盤

  • 蒙兀兒帝國 花式盤

    口徑24.5公分、底徑14.8公分、高4.4公分

    青灰玉,琢作一盛開的二十四瓣蓮花型大盤,盤心雕一平展的蓮花。底部雕作平展的三層八瓣花。圍以寬大的莨苕紋一周。圖004、005的一對大玉盤,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背送進宮中,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認識來自印度的玉容器,他為之撰〈天竺五印度考訛〉,並節錄810字刻於盤面。

    蒙兀兒帝國 花式盤


 
  • 蒙兀兒帝國 平口花蕾形雙柄碗

  • 蒙兀兒帝國 平口花蕾形雙柄碗

    長16公分、口徑13公分、底徑6.5公分、高4.2公分

    潔淨溫潤的白玉。琢作一撇口淺腹的圓碗,碗底雕琢一平展的罌粟花,交叉覆疊的四片花瓣,帶花蕊,周圍繞一圈莨苕葉。自兩側下方沿著腹壁向上伸長莨苕葉至口沿處,捲折一下垂的花蕾。乾隆三十五年(1770)送入清宮,乾隆皇帝為之賦詩,並將詩加刻在外。內壁中央刻「乾隆御用」四字篆款。

    蒙兀兒帝國 平口花蕾形雙柄碗


 
  • 蒙兀兒帝國 非格盒

  • 蒙兀兒帝國 非格盒

    最寬9.6公分、高4.3公分

    淺豆綠色玉,琢作四瓣花式盒,略帶方形。盒內以十字形格為四部份,盒蓋中央以白玉花蕾為蓋鈕,四周貼飾白玉及染黃的玉片雕琢的四朵水仙花。

 
  • 蒙兀兒帝國 帶鑲嵌圓腹大罐

  • 蒙兀兒帝國 帶鑲嵌圓腹大罐

    高19.5公分、腹徑17.8公分

    器腹上貼以六角形青白玉片,每片之間可能原嵌有金屬絲,目前均已脫落。白玉片上又以金絲鑲嵌紅、綠、黃、褐等各色寶石,是印度人吸水煙的大罐。

 
  • 印度 雙柄蓋罐

  • 印度 雙柄蓋罐

    高9.2公分、寬11.7公分、腹徑9.3公分

    豆綠色玉,琢一蓋罐,蓋面雕平展罌粟花,器底雕一平展的罌粟花,雖然也是交叉覆疊的四片花瓣,但比較僵化。短頸上雕薔薇花瓣,腹壁上下緣個琢一週莨苕葉,中段則淺浮雕水生蓮花花束。左右二側自腹壁下緣向上伸展莨苕葉,至器肩處向外捲垂出花蕾。

 
  • 蒙兀兒帝國 帶鑲嵌盒托

  • 蒙兀兒帝國 帶鑲嵌盒托

    徑20.7公分、高2公分

    潔淨溫潤的白玉,琢作一圓形盒托,器心有一四瓣花式的凹面,原本應有與此盤成組的四瓣花式玉盒放置其上。周圍的盤面以金絲及紅、綠寶石及綠玻璃等,嵌飾出成束的蓮花紋。從背面看可知是用金托法鑲嵌。

 
  • 新疆回部 羊頭瓜瓣杯

  • 新疆回部 羊頭瓜瓣杯

    長13.1公分、寬8.6公分、高4.7公分

    白玉,局部有黃灰斑。琢一羊頭瓜瓣杯。與上二件相同,羊頸部內外壁都雕琢生硬、突兀的線條,此件用金絲繞嵌縞瑪瑙表現羊眼,但卻在左右作出眼角,像人眼而非羊眼。

 
  • 東亞 清朝 花式雙柄水盛

  • 東亞 清朝 花式雙柄水盛

    長13.8公分、寬10.5公分、底徑7.5公分、高3.8公分

    白玉,琢一圓形水盛,內壁雕平展菊花,外壁淺浮雕菊花與莨苕葉各二束。自腹壁至口沿立雕六株菊花,每朵菊花中央嵌紅尖晶石一粒。其中二株懸有活環,形成雙柄。器底雕一平展的菊花,四層密集的菊瓣。花心處刻「乾隆御玩」四字隸款。

 

標籤 : 展覽資訊(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