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參觀南院 > 展覽資訊
字級大小 :

國際借展

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展期:國際借展 2015/12/28~ 2018/01/07
陳列室: S201 陶瓷展廳
展覽說明

 

展覽說明

 

  • 展覽概述

     

    高麗青瓷是高麗王朝(918-1392)在朝鮮半島所燒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窯址主要分布於現今南韓全羅南道康津郡與全羅北道扶安郡境內,窯場眾多,產量豐富。自十世紀開始生產以來,產品多以單色青瓷為主。遼聖宗(982-1031)永慶陵出土的高麗青瓷殘件,提示了高麗青瓷的流通及傳入中國的可能時間。

    北宋徽宗時期(1100-1125)出使高麗的徐兢(1091-1153),盛贊高麗青瓷的釉色與造型;在其所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制作工巧,色澤尤佳」;又指出:「狻猊出香,亦翡色也。⋯⋯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呈現出宋人眼中高麗青瓷晶瑩透亮、如翡似翠的釉色,與汝窯的「雨過天青」釉色一般,共同表現出「師法自然」的美學精神。

    除了青瓷釉色外,高麗陶工也透過陰刻、陽刻、透雕、象嵌、鐵繪、辰砂等多種裝飾技法,表現出自然萬物的生動姿態,反映出高麗時代人們喜愛從自然取得靈感的創作風格。尤其是十二至十三世紀間發展成熟、面貌獨具的象嵌青瓷,日後成為高麗青瓷的生產主流。總之,廣為傳布的高麗青瓷,在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錦》中也贏得「天下第一」的稱譽。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為祝賀本院南部院區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開幕,特別精選館藏近200 件高麗青瓷,與本院共同籌劃老少咸宜的展覽內容作為賀禮。本院也精選2 件北宋汝窯青瓷參與展出,透過天青、翡色交相輝映的獨特美感,呈現跨越國度邊界的「尚青」品味。本展以「尚青」為名,「青」字除明其釉色外,亦有「新鮮」、「新奇」之意,希望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新體驗。 。

 
  • 單元1 青玉影綽

  • 青瓷花口缽(一對)

  • 青瓷花口缽(一對)

    12 世紀前半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左:高9.2 公分、徑14.2 公分
    右:高9.5 公分、徑14.2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2717

    本作器型仿十瓣蓮花,胎薄工精,釉色透麗,為「翡色青瓷」代表作之一。受宋代汝窯影響,預先進行素燒,並於著釉器底置硅石支釘,器型亦可自宋代汝窯尋得源頭。北宋使臣徐競所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1124 年序)中,亦有高麗青瓷似「汝州新窯器」的記載,由此可知兩者之間的關聯。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沙堂里窯址亦有與本作相同的破片出土。

  •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

  • 汝窯 青瓷蓮花式溫碗

    12 世紀前半 北宋(960-1126) 中國
    全高10.4公分、口徑16.2公分、底徑8公分、深7.6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瓷016929

    十瓣花口,弧形深壁,模製成形,器身依隨花口呈現均勻的波浪形。胎體較薄,滿釉支燒,通體施青釉,釉質勻潤,青中帶藍,局部泛現粉色光澤,器表滿佈棕色紋片,圜底,圈足略高,微外撇。底面沿邊排佈五枚支釘痕,支痕中露出灰土色胎。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有相似的標本,而且燒製工藝同時並存墊燒和滿釉支燒兩種樣式。

    溫碗與注壺為宋人日常成套使用的酒具。遼墓壁畫和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徽宗〈文會圖〉具體地說明此類器皿使用的狀況,除了汝窯之外,中國境內的南北方瓷窯和韓國高麗青瓷亦見有花口溫碗的生產,相對於器壁較深的中土製品,高麗青瓷中亦有酒注搭配花口淺碗的作例。對比南宋窖藏出土的銀製品,得以明白,瓷注壺與花口碗的出現乃至流行,正是追仿金銀器風尚的反映。

  • 青瓷砧形瓶

  • 青瓷砧形瓶

    12 世紀前半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21.8 公分、徑11.9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273

    本作名稱由來,有一說為因其形似用以拍打衣物,使其柔軟的道具—「砧」。原型雖來自宋代中國,但外觀依然充滿高麗特色,如瓶口水平外張,瓶肩轉折俐落等,器形渾然一體,散發柔和優美氣息。《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描述高麗青瓷近似汝窯,自本作器型、底部殘留的細小支釘痕觀察,確實均得以窺見宋瓷影響。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沙堂里窯址,亦有與本作相同的破片出土。

  • 汝窯 青瓷紙槌瓶

  • 汝窯 青瓷紙槌瓶

    12 世紀前半 北宋(960-1126) 中國
    高20.4 公分、口徑4.0 公分、底徑8.7 公分、寬13.0 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故瓷004371

    侈口,長頸,斜肩,碩腹,平底無足。胎體較薄,全器滿施釉,釉色青綠微帶灰黃,局部隱現粉色光澤。底心剔出一無釉方塊,面刻乾隆皇帝〈題官窯瓶〉御製詩,詩文內容為:「陶得純青生二成,果然色質勝難兄。緣銅試看守口器,書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稱懷已自息心旌。足釘薜暴誠何礙,詎以微瑕棄美瓊」。詩末署「乾隆丙申仲春月御題」(乾隆四十一年:1776)款識,並鈐「乾」、「隆」兩印。周繞支釘痕五枚。雖然乾隆皇帝在御製詩中,視此品為章生二窯,但是對照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考古發掘,當能印證此品的產地及窯口。因此,從口沿無釉且經處理磨平的痕跡,得以推測其原形應如同窯址出土品般;具有盤口的造型特徵。根據謝明良教授研究,盤口長頸瓶易令人聯想起造紙打漿的錘子,而讓中日鑑賞家紛紛將此瓶形稱作紙槌瓶或砧青瓷。傳世的經典例證,莫如乾隆皇帝降旨刻題南宋龍泉窯時,即以「若論紙捶傳官式」將紙槌瓶看成是宋朝官窯瓷器的典型器形。

    汝窯之外,定窯和南宋官窯也生產盤口長頸瓶。探索形制的來源,能從陳國公主墓和天津獨樂寺塔基均出土造形雷同的伊斯蘭玻璃瓶,而進一步認識到盤口長頸瓶,原來是模仿十至十一世紀伊斯蘭的玻璃器。宋人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將高麗青瓷類比成「汝州新窯器」,透過高麗青瓷盤口長頸瓶同樣以滿施釉和石墊隔窯具的方式燒造,得以一窺高麗青瓷受到汝窯影響的面向。

  • 青瓷雕刻筍形水注

  • 青瓷雕刻筍形水注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22.5 公分、長21.1 公分、寬14.8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401

    傳世高麗青瓷中,有為數不少造型仿擬動植物的水注,中國宋代水注以金屬器為範本,高麗水注與其相較之下,氣質迴異,惹人憐愛的造型為高麗青瓷的魅力之一。本作外形模仿竹筍,由於生長快速,竹筍被視為多子多孫的象徵,筍皮為精緻的浮雕,葉脈則以細膩的陰刻施作,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筍皮有四層,此例極為罕見。具「翡色」之稱的釉色灰青透明,藉此釉層,完全襯托出造形與紋樣之美,為中國所難得一見的巧作,於類似作品中,當屬最為華麗的典範。圈足內亦上釉,底部可見硅石支釘痕三處。

 
  • 單元2 鏤青劃翡

  • 青瓷陰刻蓮花紋三耳壺

  • 青瓷陰刻蓮花紋三耳壺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18.9 公分、徑14.6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205

    本作蓋鈕與肩部耳繫,皆忠實模仿金屬器裝飾造形,於此二者間穿繩繫帶,壺蓋與壺身即能固定連繫。儘管壺身相對較小,但就器型、釉色、紋樣等特徵,本作仍屬十二世紀高麗青瓷全盛期的典型之作。釉料發色良好,光澤亮麗,色呈灰青,壺身三面蓮花紋均以細線陰刻施作,其纖細程度須近觀方能窺見。壺蓋與壺身分開燒造,壺蓋通體上釉,內底有四處硅石支釘痕,壺身底部則有紅色耐火支釘痕四處。

  • 青瓷陽刻牡丹蓮花紋鶴首瓶

  • 青瓷陽刻牡丹蓮花紋鶴首瓶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36.8 公分、徑15.0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845

    本作器分八面,頸細長,形似鶴,日本稱此類器型為「鶴首瓶」,長頸上端帶繫,形似金屬環,推測原先可能附蓋。器型源自中國唐代越窯青瓷,高麗陶工以此為基礎,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造型,瓶頸細長,腹部圓弧流暢,肩部線條柔和,姿態甚為優雅,瓶身八個角面以蓮唐草紋與牡丹唐草紋交替施作。本作為高麗獨特的翡色青瓷全盛期典型,釉色甚美,韓國全羅北道扶安郡柳川里窯址,以及保寧市元山島等地,均發現相同破片。足內施釉,可見五處硅石支釘痕。

  • 青瓷陰刻蓮花紋梅瓶

  • 青瓷陰刻蓮花紋梅瓶

    13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30.5 公分、徑17.1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466

    盤口,肩部外張渾圓,長斂腹,足略外撇,肩至底部曲線呈現S字形。滿釉,發色灰青,透凈優美,帶開片。通身以線刻作大面積折枝蓮花,蓮葉造型與實際略異,花瓣與蓮葉皆以梳篦作櫛紋描繪細節,亦綴飾於瓶身留白處。紋樣布局疏落有致,造形雍容大方。足端有支燒痕跡。

  • 青瓷印花夔龍紋方形香爐

  • 青瓷印花夔龍紋方形香爐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11.9 公分、長17.6 公分、寬16.2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176

    本作模仿中國古代青銅方鼎製成,有四短足、二方耳。紋樣以模印施作,雷紋為底,夔紋浮於其上,工法同樣來自於青銅器。釉色優美,紋樣與器型完整,惜四足高度不齊,致爐身傾斜。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龍雲里10 號—2 層窯址與沙堂里7 號窯址中,均見與本作相同的破片出土。

  • 青瓷印花牡丹紋碗

  • 青瓷印花牡丹紋碗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5.0 公分、徑14.4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351

    廣口,斜壁,矮圈足,底部除足端均上釉,並有四處支燒痕。碗 外壁光素無紋,碗內壁採印花方式,滿飾牡丹唐草,花瓣與葉面均以劃花手法描繪細節。通身施釉,發色灰青,釉質帶些許鐵斑。為節省時間成本,並同時大量生產,以陶範於碗內壁進行大面積印壓施紋的方式,亦可在中國見於耀州窯、定窯、龍泉窯產品,此碗內壁的施紋方式,結合印花與劃花二類,細部表現謹慎細緻,高麗工匠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 單元3 相錯成象

    高麗王朝於高麗毅宗二十四年(1170)歷經武臣奪權後,進入武人掌政時代。有別於12世紀的高麗青瓷以文人貴族品味為主導,在雅緻風尚下追求釉色表現與精巧造形,13世紀的高麗青瓷對於裝飾技法的創新與重視,顯示出新興貴族階層對於華麗視覺感受的喜愛,其中最具代表性者即為象嵌青瓷。

    為滿足視覺需求,除以象嵌技法為基礎,結合已有的刻劃花技法與動植物造型,形成複雜的裝飾技術,此時的高麗青瓷亦加入較新的辰砂彩、透雕、逆象嵌等技法,形成豐富多元的裝飾技術。

  • 青瓷象嵌竹鶴紋梅瓶

  • 青瓷象嵌竹鶴紋梅瓶

    12-13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32.6 公分、徑19.0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1491

    瓶肩稍微外張,直至底部呈現流暢優美的S 字型曲線。本作魅力之所在,為採逆象嵌施作的紋樣。所謂「逆象嵌」是指剔去紋樣背景胎土後,填入白土裝飾的技法。本作藉此進一步突顯充滿動感的牡丹紋,紋樣細部再以陰刻修飾,瓶口則是在其他部分完成後所後加。目前尚未發現與本作相同的破片,但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龍雲里10 號窯址中,曾發現逆象嵌技法成熟的破片。本作底部有六處耐火土支釘痕。

  • 青瓷象嵌牡丹蝶紋淨瓶

  • 青瓷象嵌牡丹蝶紋淨瓶

    13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33.1 公分、長16.3 公分、寬13.4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029B

    淨瓶為器型模仿金屬器的佛具,於高麗亦作儲水器使用。瓶身以象嵌技法交替施作牡丹紋與蝶紋,環飾瓶身。此外,頸部、腹部下端、注口等處亦作各類紋樣,作工繁複。釉色透明深邃,紋樣華麗,二者相互映襯下,更加提升整體視覺美感。釉及底部,僅足端刮釉,可見九處支釘痕。

  • 青瓷象嵌雲鶴紋碗

  • 青瓷象嵌雲鶴紋碗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6.0 公分、徑17.0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1369

    口緣略撇,紋樣僅見於碗內壁,鶴紋有三,鶴與鶴之間配飾靈芝雲。技法以白象嵌為主,僅鶴嘴、鶴頸、鶴腳等部位採黑象嵌施作,羽翼上的細部裝飾則為纖細線刻作成,整體作工嚴謹。無開片,深灰青釉色與象嵌裝飾相互調和,充滿張力,可謂鑲嵌技法運用典範之一。器底施釉後,刮去足端釉料,有五處細小耐火土支釘痕。

  • 青瓷象嵌牡丹紋梅瓶

  • 青瓷象嵌牡丹紋梅瓶

    12-13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32.6 公分、徑19.0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1491

    瓶肩稍微外張,直至底部呈現流暢優美的S 字型曲線。本作魅力之所在,為採逆象嵌施作的紋樣。所謂「逆象嵌」是指剔去紋樣背景胎土後,填入白土裝飾的技法。本作藉此進一步突顯充滿動感的牡丹紋,紋樣細部再以陰刻修飾,瓶口則是在其他部分完成後所後加。目前尚未發現與本作相同的破片,但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龍雲里10 號窯址中,曾發現逆象嵌技法成熟的破片。本作底部有六處耐火土支釘痕。

  • 青瓷象嵌辰砂彩牡丹紋壺

  • 青瓷象嵌辰砂彩牡丹紋壺

    13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19.5 公分、徑18.0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895

    器面交替鑲嵌折枝牡丹與折枝菊花各兩處,牡丹紋再以氧化銅顏料著色,色彩鮮紅,外觀艷麗。肩部與腹部下端各以如意頭紋與蓮瓣紋為飾。辰砂彩主要成分為氧化銅,最早可能出現於十二世紀,並於十三世紀盛行。韓國全羅北道扶安郡柳川里窯址,曾採集到與本作相同的辰砂彩破片。

 
  • 單元4 黛映青白

  • 青瓷堆花草花紋水注

  • 青瓷堆花草花紋水注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18.2 公分、長22.8 公分、寬15.7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143

    本作器形圓潤飽滿,把手與注口造形均帶力量感。此類水注起源不明,於中國甚為少見,即使在高麗亦多集中出現於十二世紀。腹壁兩面圓形開光,內敷白泥,再以細膩陰刻,裝飾姿態嬌弱的草花紋。於青釉下以白泥施紋的技法稱作「堆花」,約始於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進入全盛期。器蓋花紋以線刻描繪,底部殘留五處白色耐火土支釘痕。

  • 青瓷鐵繪寶相花唐草紋梅瓶

  • 青瓷鐵繪寶相花唐草紋梅瓶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28.2 公分、徑17.8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862

    以含鐵顏料描繪紋樣的青瓷,稱「鐵繪青瓷」,紋樣發色黑褐。本作瓶身寶相花紋描繪細膩,作工端整嚴謹,水準之高,於鐵繪青瓷中甚為少見。腹下紋樣原型,有一說認為源自中國磁州窯。

    鐵繪青瓷雖曾出現於十世紀末高麗初期青瓷窯,但直至十二世紀始以韓國全羅南道海南郡珍山里窯為中心,大量製作生產。然因全羅南道康津郡沙堂里窯址等處亦有鐵繪青瓷出土,故尚無法確定鐵繪青瓷生產窯址全貌。此外,全羅南道莞島郡魚頭里海底沈船中,曾出水鐵繪青瓷梅瓶與長鼓,得以幫助釐清當時鐵繪青瓷生產與流通的實際狀況。

  • 青瓷鐵繪草紋碗(3 件)

  • 青瓷鐵繪草紋碗(3 件)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7.8 公分、徑18.5 公分;高6.7 公分、徑17.9 公分;高5.2 公分、徑16.2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491

    三件成套的碗組。造型類似的金屬器中,有帶明確紀年銘文如:統化十五年(997)、皇統十年(1150)者,可知本作原型應源自金屬器。外壁以含鐵顏料描繪草花紋樣,釉色灰青明麗。器壁以象嵌技法銘記「癸丑年造上 大聖之缽」(1193)款識,故此可作為編年資料。此類器型於韓國稱「缽盂」,為寺院一般僧侶所用食器,多為三或四件成套,依大小可分別用於盛飯、湯、菜肴,小型者可能用於盛水。

    同時具備寺院與官方住宿機構性質的韓國惠陰院遺址,曾出土77件青瓷缽盂,韓國忠清南道泰安郡竹島外海發現的沉船中,亦曾出水51 套,共計157 件與本作類似的碗組,就此可瞭解其實際流通情形。缽盂的圈足有凹足與平底兩類,本作屬凹足,底部殘留八處白色耐火土支燒痕。

  • 青瓷鐵釉瓶

  • 青瓷鐵釉瓶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35.0 公分、徑15.6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911

    頸細長,器表先掛青釉,再厚施鐵釉,成品帶褐色與漆黑色,色澤變化多端。十二世紀的純青瓷、象嵌青瓷與白瓷中,均可發現同類器型,但青釉與鐵釉搭配運用的情形,卻相當罕見。釉及底部,可見五處硅石支釘痕。

  • 青瓷鐵地象嵌草花紋梅瓶

  • 青瓷鐵地象嵌草花紋梅瓶

    12 世紀 高麗時代(918-1392) 韓國
    高26.0 公分、徑16.0 公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Acc. No. 20259

    本作屬青瓷一類,素胎塗滿含鐵顏料後,再施釉進行燒製,於日本稱「鐵彩手」或鐵地青瓷,於韓國則稱鐵彩青瓷。小口至大幅外張的肩部之間充滿張力,整體造形堂堂巍然。肩部至腹部上端 之前後兩面,以人參葉紋樣為飾,此紋樣為剔去圖案胎土後鑲填白泥而成,鐵地黑底與白色紋樣形成鮮明對比。高麗青瓷主要產地中,無論是康津郡或扶安郡等地,均曾出土鐵地青瓷,但以韓國全羅南道海南郡珍山里窯的產量最多。

 

標籤 : 展覽資訊(10)


top